首頁 > 最新消息

2024-10-04

最新消息 | 日文會話怎麼練?你得改掉10個台灣人常犯的日語發音壞習慣

1. 「R」和「L」發音混淆

 

在台灣,學習英文時我們已經對「R」和「L」的發音有一定的概念,但在日語中,「ら行」的發音(ら、り、る、れ、ろ)其實介於「R」和「L」之間,這對很多學日語的台灣人來說是個難點。避免將「ら行」發音成中文中的「L」,也不要刻意捲舌像英文中的「R」音,試著放鬆舌頭,輕輕碰觸上齒齦即可。

2. 不區分長音與短音

 

日語中的長音(如「おばあさん」)和短音(如「おばさん」)區別非常重要,因為它們可以決定詞彙的意義。台灣人常常會不自覺地忽略這個區別,導致意思錯誤。練習時要特別注意發長音時保持音的延長,短音則要簡潔俐落。

3. 「ん」發音位置不正確

 

「ん」是日語中特殊的鼻音,很多台灣人會因為中文發音習慣而把「ん」的發音位置放錯,可能過於鼻音化,或者像發英文的「n」音。事實上,「ん」的發音根據後接的音變化,如接在「ば行」前時,會更像「m」,接在「か行」前時則像「ŋ」。試著根據語境調整「ん」的發音位置。

4. 將促音(っ)忽略

 

台灣學習者常忽略促音「っ」的存在,導致錯誤地省略這個關鍵音。促音會使詞彙的發音變得更緊湊,如「きって」(郵票)和「きて」(來)發音截然不同。練習時,遇到促音時要有意識地停頓一個瞬間,然後再繼續發音。

5. 濁音與清音混淆

 

日語中有許多成對的清音(如「か」「さ」「た」)與濁音(如「が」「ざ」「だ」)。台灣人習慣於用中文的清濁音區別來發音,這導致了發音不準確。特別是濁音時,聲帶應該有輕微的震動,發音時要注意口腔內的聲音流動。

6. 過度強調語尾音

 

台灣人在發中文時,語尾通常會有較重的音,但日語的語尾音通常會輕得多。尤其是助詞如「は」「が」等,應該輕輕帶過,而不是像中文那樣過度發音。試著減少語尾音的力度,使語句顯得更自然流暢。

7. 「ふ」的發音錯誤

 

日語的「ふ」不是中文或英文中的「f」音,它是一個介於「f」和「h」之間的音。正確的發音應是雙唇略微靠近,然後從唇間輕輕呼氣。許多台灣學習者過度模仿英文的「f」,導致發音過重或過於刺耳。

8. 「え」和「い」混淆

 

由於台灣人的口音,常會將日語中的「え」(如「先生」的「せんせい」)與「い」混淆,導致詞彙發音不準確。這兩個音其實在發音時口型不同,練習時應注意「え」的發音稍微開口,而「い」則是較為閉口的音。

9. 助詞「を」發音成「お」

 

助詞「を」發音接近「お」,但在正式場合中,還是應該區分助詞「を」的音質與一般「お」的差異,讓語調更準確。練習中,可以先模仿母語者的發音,並對比「を」和「お」的聲音差異。

10. 「つ」和「ち」發音不分

 

「つ」和「ち」對台灣人來說都是困難的音,因為它們和中文發音無法直接對應。「つ」發音時,舌頭應貼住上下齒間,然後放開,而「ち」則是舌頭頂住上齒龈再放開。這兩個音的區分對正確發音至關重要,需要多加練習。

 

  • 1
  •  
  • 2
  •  
PAGE TOP